分享到: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香港12生肖49号码表图共有7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
李永友教授主持的“不对称财税体制改革激励机制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关键要素设计”、汤玉刚教授主持的“空间财政关系重构与区域协调发展:量化空间分析框架”、周晓岚教授主持的“基于网络效应视角的数字经济产业的实证研究”获面上项目资助;邹杰副研究员主持的“减税收益的归宿分析:来自小微企业的证据”、张伟平助理研究员主持的“基于时滞多层关联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境传染机制及风险预警研究”、耿春晓博士后主持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数据要素驱动逻辑:基于乘数效应的分析”、刘亚南博士后主持的“增进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供:基于虚实互动下的人口流动与‘人地钱’挂钩机制的协同”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香港12生肖49号码表图始终聚焦“四个面向”,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学院提前谋划、积极组织动员,申报过程中邀请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专家举办多场评议会,就项目申报书的形式规范、项目选题、内容设计、创新提炼等给予指导并提出意见建议,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学院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24项,青年科学基金19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1项。下一步,学院将稳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按照“全程、提前、有组织”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做好各类项目申报的组织与服务工作,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作出原创性贡献,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立项项目简介
“不对称财税体制改革激励机制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关键要素设计”,项目主持人李永友教授。本项目立足中国伟大的财税改革实践,通过提炼中国财税体制演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揭示财税体制改革对各级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基于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统筹兼顾的原则,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间事权划分,政府间收入分配,以及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务管理四个方面研究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选择。
“空间财政关系重构与区域协调发展:量化空间分析框架”,项目主持人汤玉刚教授。本项目以经济活动的空间演化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空间固化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飞地经济”模式创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生动的中国实践为背景,探索通过空间财政关系重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路径。
“基于网络效应视角的数字经济产业的实证研究”,项目主持人周晓岚教授。本项目基于网络效应的视角,将实证产业组织的结构模型方法引入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研究中,以数字外卖平台、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这三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研究对象,估计这三个产业中的网络效应,实证考察相关企业策略或政策如何影响创新、产品质量、消费者福利、社会总福利。
“减税收益的归宿分析:来自小微企业的证据”,项目主持人邹杰副研究员。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是我国一项范围广、影响大的代表性减税政策,本研究利用该政策带来的外生冲击,分析了减税后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员工福利的变化,以测算税负归宿率在当期和长期两个维度下是否不同,并且分析这种不同是否来源于投资。仅考虑减税政策对受惠企业的影响还远远不够,因为减税政策可能伴随着财政减收效应,从而将减税的成本转移给未受惠企业,因此本研究也将分析减半征收政策对未受惠大企业的外溢性。
“基于时滞多层关联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境传染机制及风险预警研究”,项目主持人张伟平助理研究员。在多重因素驱动下,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共振性、跨“企业+行业+市场”交叉传染等新特性,本研究从全球股市多维风险溢出视角出发,将单一国家内不同主体间(企业、行业、市场)风险传染推广到跨境、多主体的动态演变框架下,并纳入时滞效应的影响,提出跨境时滞多层风险传染网络。基于此,融合人工智能算法,提出新型组合预测模型(DN-AI模型),进而提高金融市场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跨境金融监管体系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升级的数据要素驱动逻辑:基于乘数效应的分析”,项目主持人耿春晓博士后。本项目关注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在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效果及逻辑机理,预期成果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来自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角度的经验证据及政策启示。
“增进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供:基于虚实互动下的人口流动与‘人地钱’挂钩机制的协同”,项目主持人刘亚南博士后。本项目在虚拟与实体空间互动的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把握人口流动趋势瞄准需求地点、通过优化财政机制提高人口与公共资源的匹配程度,以增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首先,通过构建一个纳入虚拟集聚、企业投入产出联系、居民区位选择、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等多主体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提出待检验的三个假说。其次,借助典型城市的特征、重大政策、疫情冲击的时空差异,设计多个较为可信的自然实验,实证检验提出的假说。最后,归纳总结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需求着力点,并思考适配人口流动的公共服务财政供给机制的优化方案。
文/周丽芳